骨蒸潮熱是中醫(yī)術語,指的是患者自覺有熱自骨髓向外蒸發(fā),如同熱從蒸籠中透出,同時伴有定時發(fā)熱或定時熱勢加重的癥狀,多在午后或夜間出現,熱勢一般不高。
骨蒸潮熱的產生,多與陰虛有關。人體陰液虧虛,不能制約陽氣,陽氣相對亢盛,虛熱內生,就會出現這種特殊的發(fā)熱癥狀。常見于一些慢性疾病,如肺結核等,患者除骨蒸潮熱外,還可能伴有盜汗、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表現。
從中醫(yī)理論來講,人體陰陽需保持平衡,當陰虛時,陰陽失衡,虛火內生,引發(fā)骨蒸潮熱。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骨蒸潮熱癥狀的人,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因為熬夜易傷陰液,加重陰虛癥狀。飲食上,可適當多食用滋陰的食物,如百合、銀耳、黑芝麻等。同時,要避免食用辛辣、溫燥、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體內虛熱。若癥狀較為嚴重,應及時就醫(yī),遵循醫(y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合理用藥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