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出血特點為血液附著于大便表面或與大便混合、呈紅色或暗紅色、伴隨臭味等。具體分析如下:
1.血液附著于大便表面或與大便混合:腸癌出血的原因較為復雜,其可能與腸黏膜受損、癌組織表面破裂、癌組織缺血氧壞死等因素有關。在早中期階段,大便排出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癌腫表面摩擦性損傷,血液附著于大便表面,排便結束后出血停止。而在進入晚期階段后,受癌組織糜爛壞死等影響,可排出黏液混合樣血便、膿血便,其中也可能會夾雜壞死組織或血塊。
2.呈紅色或暗紅色:若癌變屬于高位直腸癌、結腸癌,由于出血部位距離肛門較遠,自發(fā)性出血后可表現(xiàn)為暗紅色,或排出黑色柏油樣糞便。而如果是中位、低位直腸癌,或病情處于早期階段,可排出顏色偏紅的鮮血。
3.伴隨臭味:癌腫增殖過程中可出現(xiàn)血運障礙,并造成組織壞死糜爛、潰瘍感染。在排出血便的同時,可伴隨難聞的腥臭味。
除以上三類特點外,還可能會出現(xiàn)間斷或持續(xù)性血便,其癥狀不典型,與痔瘡、腸道息肉、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較為相似。建議出現(xiàn)血便后先就醫(yī)進行直腸指檢、腸鏡檢查,必要時做活組織病理檢查,明確具體病因后,對癥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治療期間,應注意臥床休息、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