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癥是一種口腔疾病,通常表現為牙齦疼痛、出血和牙齒松動。雖然干槽癥可以引起劇痛,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會經歷劇痛。
干槽癥的主要原因是牙齒拔除后,牙槽骨未能及時愈合,導致牙槽骨暴露在口腔內,引起疼痛和感染。牙槽骨暴露的原因可能是術后抽煙、吸吮、漱口或使用含酒精的口腔清潔劑等。此外,牙齒拔除時可能會損傷周圍的軟組織,也可能導致干槽癥。這種疼痛呈放射狀,患者是難以忍受的,有的患者還會伴有惡臭的情況,所以這種情況就是干槽癥,所以應該立即去醫(yī)院進行治療。避免引起其他的并發(fā)癥的出現。
干槽癥的癥狀包括疼痛、出血、口臭、口干、牙齦腫脹和牙齒松動等。疼痛通常在牙槽骨暴露后的第三到第五天開始,持續(xù)約一周左右。疼痛的程度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只感到輕微的不適,而有些人則可能經歷劇痛。
在拔牙后出現干槽癥的情況,大多數是由于受到細菌感染的原因導致,一般需要及時到正規(guī)口腔科醫(yī)院,對拔牙處做徹底的清創(chuàng)治療,這樣才可以緩解局部的疼痛感,同時還需要配合麻藥。
干槽癥并不一定會引起劇痛,但如果出現疼痛等癥狀,應該及時就醫(yī),以免病情加重。預防干槽癥的方法包括術后避免吸煙、吸吮、漱口或使用含酒精的口腔清潔劑等,同時注意口腔衛(wèi)生,避免牙齒拔除時損傷周圍的軟組織。拔除術若較為復雜或者操作時間過長,為了預防感染,應該口服或者靜脈輸液抗生素,如頭孢菌素類、羅紅霉素、甲硝唑等,但應注意過敏史和不良反應。拔牙后短期內疼痛、少量滲血或者腫脹均屬于正常情況,但是一周后疼痛加重、出血不止或者腫脹不消退應及時咨詢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