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喝酒一般不能提高酒量,反而可能會造成肝臟損傷。
酒水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酒精在進入體內(nèi)后,需要通過肝臟分泌的兩種脫氫酶進行代謝,分別是乙醇和乙醛脫氫酶,最終酒精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人的酒量如何,主要是靠肝臟分泌脫氫酶的能力決定的。而乙醇和乙醛脫氫酶的分泌能力,則是受到了基因影響(主要為ADH1B以及ALDN2基因)。有部分人先天缺乏乙醛脫氫酶,又或者是乙醛脫氫酶分泌量過少,所以酒量相對較差。
如果本身酒量比較差,仍然繼續(xù)飲酒、長期大量飲酒,不僅不能提高自身酒量,反而會增加肝臟代謝負擔。酒精被代謝成乙醛后,不能迅速分解排出體外,可造成肝細胞損傷。長期飲酒容易導(dǎo)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炎等疾病,甚至有造成肝硬化的可能性。
除了會造成肝臟損傷之外,長期飲酒也會對消化道、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心臟造成損傷。且酒精屬于一類致癌物質(zhì),越是長期大量飲酒,未來患相關(guān)惡性腫瘤的風(fēng)險也就會越高。因此綜合考慮,日常生活中應(yīng)盡量減少飲酒頻率和飲酒量,必要時應(yīng)考慮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