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硬化和腦梗塞在病因、病理改變、臨床表現、影像學特征、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病因:動脈硬化主要由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肥胖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導致動脈血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腦梗塞多因腦部血管堵塞,栓子來源常見為心源性如房顫導致的血栓脫落、血管源性動脈硬化斑塊脫落等。
2. 病理改變:動脈硬化是動脈血管壁的慢性病變,表現為內膜脂質沉積、纖維組織增生等。腦梗塞是局部腦組織因血液供應中斷而發(fā)生缺血、缺氧性壞死。
3. 臨床表現:動脈硬化早期可無明顯癥狀,隨病情發(fā)展可出現相應器官供血不足癥狀,如頭暈、肢體麻木等。腦梗塞起病急,常突然出現頭痛、嘔吐、肢體偏癱、言語不利、意識障礙等。
4. 影像學特征:動脈硬化通過超聲、血管造影等可發(fā)現血管壁增厚、斑塊形成等。腦梗塞在CT或MRI上可顯示腦部梗死灶,不同時期影像表現有差異。
5. 治療方法:動脈硬化治療以控制危險因素、改善血管功能為主,如藥物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必要時手術干預。腦梗塞治療強調早期溶栓、改善腦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根據病情選擇合適治療方案。
日常生活中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戒煙限酒,定期體檢監(jiān)測身體指標。若患有相關疾病,務必嚴格遵循醫(yī)生指導,按時服藥、積極治療,以降低疾病風險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