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的病原體是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該病毒顆粒呈球形,直徑約60至70納米,具有包膜,僅有一個血清型。其基因組長度約為11.8kb,包含單一可讀框,編碼4種非結構蛋白和5種結構蛋白。根據(jù)基因組遺傳進化分析,基孔肯雅病毒分為西非型、東-中-南非型和亞洲型三個基因型。其中,東-中-南非型病毒突變形成的印度洋分支(IOL)病毒株,更易于通過白紋伊蚊傳播。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的傳播媒介。病毒在蚊體內(nèi)繁殖后,通過叮咬傳播給人類。該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可滅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類、碘伏和季銨鹽化合物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均可滅活病毒。
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qū)。如必須前往,應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帳、驅蚊劑等。一旦出現(xiàn)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明確診斷后遵醫(yī)囑進行治療,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做好病情監(jiān)測和康復護理工作,以促進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