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背部刮痧和拔罐都是用來排除身體毒素,是傳統(tǒng)的中醫(yī)養(yǎng)生方法,從而有利于身體的新陳代謝,緩解某些疾病。建議病邪在表,刮痧好;病邪在里,拔罐好。如果不好判斷表里,可以先刮痧,再拔罐。排毒應該是刮痧較好些,也可以配合中醫(yī)辨證用中藥進行治療。
拔罐法是以罐(竹罐、陶罐、玻璃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使被拔部位產生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火罐法,按操作方法的不同,火罐法又可分為以下幾種:(1)閃火法:是用長紙條或用鑷子夾酒精棉球一個,用火點燃后,在罐內快速繞1~3圈(注意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后,將火退出,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此法因罐內無火,比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2)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內1~3滴,沿罐內壁搖勻,用火點燃后,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注意切勿滴酒過多,以免拔罐時流出,燒傷皮膚。(3)投火法:是用易燃紙片或棉花,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此法適宜于身體側面橫拔。(4)貼棉法:是用大小適宜的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的下1/3處,用火將酒精棉點燃后,迅速扣在應拔的部位。(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燒傳熱的物體,如瓶蓋、小酒盅等(其直徑要小于罐口),置于應拔的部位,然后將95%酒精數滴或酒精棉球置于瓶蓋或酒盅內,將罐迅速扣下。以上拔罐法除閃火法外,均應防止灼傷皮膚。每次一般留10~15分鐘左右,待拔罐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時,將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留罐的時間,以免起泡。起泡時,若罐吸附過強,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傷皮膚。一般先用左手夾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次,使氣體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下。臨床采用拔火罐法治療腹瀉,常用以下幾種方法:(1)患者取仰臥位,用口徑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臍窩處(相當于以神闕穴為中心,包括兩側天樞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減輕或者痊愈。適用于大便溏薄、次數多,或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為完谷不化之稀便。(2)取穴:①天樞、關元、足三里、上巨虛;②大腸俞、小腸俞、足三里、下巨虛。按俞穴部位選擇不同口徑火罐,取上述兩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進行拔罐治療。本法適用于脾胃虛寒型泄瀉。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泡時,小的勿需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的部位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刮痧療法是中醫(y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借助刮痧工具(光滑的苧麻、小蚌殼、硬幣、銅勺柄、瓷碗、瓷酒杯、藥匙、瓷湯匙等),對體表皮膚的特定部位,反復進擠、揪、捏、刺等方法,使皮膚表面呈瘀點、瘀斑狀態(tài),借對體表脈絡的良性刺激,改善人體氣血流通狀態(tài),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機體免疫力,進而達到解表祛邪、開竅醒腦、清熱解毒、行氣止痛、運脾和胃、化濁祛濕、化瘀散結消癭等功效?;痉椒ㄊ遣捎霉饣挠矌?、銅勺柄、瓷碗、藥匙、有機玻璃紐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質(冷開水、香油或中藥提取濃縮液等,既可減少刮痧時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膚擦傷并增強療效),在體表特定部位反復刮動、磨擦。刮治部位及方法:以刮痧器具的鈍緣面蘸取刮痧介質刮風池、風門、腎俞及膀胱經(風門至腎俞);挾人迎;點揉天突、內關、神門、手三里、太沖穴;刮陰陵泉、三陰交穴。在施行刮痧時右手持刮痧工具,靈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蠻力,質硬刮具的鈍緣與皮膚之間角度以45度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勢,且注意用力要均勻、適中,由輕到重,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待皮下出現微紫紅或紫黑色痧點、斑塊即可。每處可刮10次左右
看病 男科 婦科 癲癇 性病 養(yǎng)生 新聞 白癲風 牛皮癬
就醫(yī) 疾病信息 健康經驗 癥狀信息 手術項目 檢查項目 健康百科 求醫(yī)問藥
用藥 藥品庫 疾病用藥 藥品心得 用藥安全 藥品資訊 用藥方案 品牌藥企 明星藥品
有問必答 內科 外科 兒科 藥品 遺傳 美容 檢查 減肥 中醫(yī)科 五官科 傳染科 體檢科 婦產科 腫瘤科 康復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環(huán)境 皮膚性病 營養(yǎng)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養(yǎng)生 醫(yī)院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