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針的傷口常用的消毒用品有碘伏、酒精、雙氧水、生理鹽水、新潔爾滅等。
1. 碘伏:是一種常用的消毒劑,刺激性較小,能有效殺滅多種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對縫針傷口進行消毒時,可使用醫(yī)用碘伏,用消毒棉球蘸取適量碘伏,以傷口為中心,由內(nèi)向外環(huán)形消毒,消毒范圍直徑一般在10 - 15厘米,能為傷口創(chuàng)造相對無菌的環(huán)境,促進愈合。
2. 酒精: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但刺激性較大。一般使用75%的醫(yī)用酒精,常用于皮膚消毒。不過對于縫針傷口,酒精消毒可能會引起明顯疼痛,通常在傷口愈合后期,皮膚表面基本愈合時使用,消毒方法與碘伏類似,同樣要注意消毒范圍。
3. 雙氧水:即過氧化氫溶液,有較強的氧化性,能分解產(chǎn)生氧氣,可用于清洗可能存在厭氧菌感染的縫針傷口,能有效抑制厭氧菌生長。使用時將適量雙氧水緩慢倒入傷口,會產(chǎn)生泡沫,這是其分解產(chǎn)生氧氣的過程,之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4. 生理鹽水:本身并無殺菌作用,但可用于清潔傷口,能沖洗掉傷口表面的污垢、異物等,保持傷口清潔,為后續(xù)消毒和愈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一般用無菌注射器抽取適量生理鹽水,輕柔地沖洗縫針傷口。
5. 新潔爾滅:是一種季銨鹽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有良好的殺菌作用,對皮膚黏膜刺激性小。使用時配制成合適濃度,用消毒棉球蘸取后對縫針傷口進行消毒,消毒操作與碘伏相似。
縫針后的傷口消毒至關重要,日常要保持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消毒時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動作輕柔。若傷口出現(xiàn)紅腫、滲液、發(fā)熱、疼痛加劇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醫(yī),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