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詢描述:
請問眩暈分幾種?及其臨床特點?最佳治療方案?謝謝.
第一次問題補充:鑒別診斷
眩暈病因癥狀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目眩即眼花或眼前發(fā)黑,視物模糊;頭暈即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站立不穩(wěn)。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臨床常見的疾病有西醫(yī)的美尼爾氏病、迷路炎內耳病,藥物中毒、暈動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病、低血壓、心律失常等,均可引起眩暈。輕者眩暈轉眼即消失,重者眼前物體旋轉不定,以致不能站立,伴見惡心嘔吐、出冷汗、手抖面白等癥狀。眩暈是常見病特別容易發(fā)生在體胖、體差者及老年人身上。祖國醫(yī)學將眩暈大致歸為氣虛腎虧的虛證和痰阻瘀結于頭竅的實證兩大類。前者表現(xiàn)為頭腦不清、體乏無力、稍動氣短、腰酸腳軟、怕冷、胃口差。后者表現(xiàn)為頭沉重、肢體無力、唇色暗紫、舌底血管粗紫、舌苔厚膩,以及頭部外傷后遺諸癥。自療注意事項(1)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體質差者可提高身體素質,體胖者可增強氣血運行,加速排泄水濕痰飲。(2)飲食宜素凈和容易消化。不宜食用酒、濃茶、咖啡、韭菜、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3)冬瓜、蘿卜、芋艿、慈菇、海蜇、泥鰍、地栗、赤小豆、米仁具有化痰結、利水濕的作用,可以選作輔助治療。(4)不要過多飲水,也不要吃公雞、羊頭、豬頭、鯊魚等發(fā)物。(5)發(fā)作期宜臥床休息,防止起立跌倒受傷。減少頭部轉動。(6)臥室光線宜昏暗,環(huán)境要安靜。(7)保持心情舒暢,防止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自治療法1.成藥自療法(1)半夏天麻丸,每服6-9克,每日2次,溫水吞服。(2)腦力清丸,每次10粒,每日2次,溫水吞服。用于口苦善怒、血壓偏高者。(3)濟生腎氣丸,每次9克,每日2次。(4)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2次。以上(1)、(2)方適合體弱年老者。(3)方補腎利水,(4)方補氣健脾化濕,二者可以合用。2.驗方自療法(1)向日葵根(切片)50克,煎湯服。(2)仙鶴草60克,水煎代茶。用于體乏不耐勞作者。(3)赤芍12克、川芎10枚、劉寄奴15克、葛根15克、鉤藤12克、桃仁9克。每日1帖,分2次煎服。用于頭受傷后痰瘀阻塞頭竅者。3.飲食自療法(1)老母雞1只,天麻50克、澤瀉15克、茯苓15克。藥(另包)塞入雞肚內,加調料煮熟。去藥食雞喝湯。(2)芋艿50克、陳皮10克、桂花2克、糖適量。燒制成甜羹食用。(3)喜蛋(未孵化蛋),每次1只,每日2次煮食。(4)蔥白7-10根、大棗15枚、白糖少許。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過濾去渣加入白糖,臨睡前1次服完。依病情連服數(shù)日。本方生治神經衰弱、失眠等引起的眩暈。(5)生姜1片、灶心土及荷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2次。本方可用來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頭暈目眩。(6)生姜6克、黃柏10克、地骨皮30克。水煎服,每日1-2次。本方主治內耳性眩暈。4.外治自療法防風10克、半夏10克、丁香6克、肉桂6克、蒼術10克、白芥子6克,共研成粉。取少量拌以生姜汁,敷于臍眼和兩耳耳尖上方,用膠布固定,每天更換。避免誤診外感后出現(xiàn)眩暈,可能是并發(fā)了前庭神經原炎。不可采用上述方法,應去醫(yī)院確診治療。眩暈伴見血壓升高者,不可僅治眩暈,應以治血壓為主。轉動頭頸引發(fā)眩暈者,應檢查是否有頸椎疾病。眩暈突然發(fā)生(無過去病史),并伴見嘔吐、手腳麻木、語言不清、吞咽困難等癥狀,不可掉以輕心、延誤治療,因可能為腦血管栓塞形成,應即送醫(yī)院治療。
機體平衡的維持,定向功能的正常,有賴于視覺、體覺和前庭系統(tǒng)(合稱平衡三聯(lián))的協(xié)同作用。其中前庭系統(tǒng)對機體姿勢位置的平衡維持最為重要。各種外界的刺激通過這些感受器傳入小腦皮質下中樞、前庭諸核、紅核等不斷地反射性調節(jié)機體對各種姿勢的平衡,各種加速度的反應使機體在運動中與外界環(huán)境保持協(xié)調與平衡。神經沖動由皮質下中樞向上傳入大腦皮質的顳葉,從而使平衡調節(jié)更加完善。在正常情況下,前庭器官協(xié)調機體平衡的活動是很少為人們所感覺到。當前庭系統(tǒng)受到較強的刺激或病理損害時,前庭感覺的刺激與來自肌肉、關節(jié)的、視覺感受器在空間定向上沖動不一致,就會產生眩暈,也就是運動幻覺。以上信息來自根治眩暈的"華安診所"的網站
看病 男科 婦科 癲癇 性病 養(yǎng)生 新聞 白癲風 牛皮癬
就醫(yī) 疾病信息 健康經驗 癥狀信息 手術項目 檢查項目 健康百科 求醫(yī)問藥
用藥 藥品庫 疾病用藥 藥品心得 用藥安全 藥品資訊 用藥方案 品牌藥企 明星藥品
有問必答 內科 外科 兒科 藥品 遺傳 美容 檢查 減肥 中醫(yī)科 五官科 傳染科 體檢科 婦產科 腫瘤科 康復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環(huán)境 皮膚性病 營養(yǎng)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養(yǎng)生 醫(yī)院在線